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世纪疫情冲击带来的国内外发展环境深刻复杂变化,黔东南州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贵州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团结奋进、众志成城,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了质的飞跃,与全国全省同步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取得实效,各项事业稳步前进。
一、经济综合实力大幅提升
经济总量连上新台阶。2013-2022年,全州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6%。2013年全州生产总值突破500亿元,2018年突破1000亿元,2022年全州生产总值达1293.08亿元,是2012年的2.08倍,全州生产总值逐年提升,经济社会不断发展。
人均GDP实现新突破。全州人均GDP在2015年、2019年先后突破2万元、3万元大关,2022年人均GDP达到34613元,是2012年的1.97倍,比2012年增加21237元,年均增长7.0%。
经济发展质量大幅提升。市场主体培育持续壮大,2022年,全州企业法人数量达54074个,比2012年增加47055个,是2012年的7.7倍。2022年全州“四上”企业主体总量1427户,比2012年增加753户,其中,工业406户,建筑业185户,批发和零售业326户,住宿和餐饮业134户,服务业111户,房地产业265户。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稳定增加,2022年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贷款余额为1887.78亿元和2033.94亿元,分别比2012年末增加1205亿元和1606亿元,是2012年末的2.8倍和4.8倍。
二、农业产业基础持续巩固
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稳步增长。2022年,全州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477.07亿元,是2012年的1.8倍。
粮食稳定发展。十年来,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400万亩以上,总产量由2012年的112.62万吨发展到2022年的136.91万吨,有效保障粮油稳产安全。种植业快速发展。2022年,种植业总产值达到281.88亿元,是2012年的2.0倍,蔬菜水果等供应充足,2022年,蔬菜、食用菌、中草药材、茶叶、园林水果产量分别达到375.47万吨、5.37万吨、33.88万吨、2.15万吨、70.37万吨。分别是2012年的2.8倍、11.9倍、12.4倍、3.1倍和5.0倍。畜禽供给能力不断增强。2022年畜牧业和渔业产值达到76.35亿元和14.68亿元,分别是2012年的1.5倍和2.6倍,2022年禽蛋产量4.62万吨、水产品产量6.02万吨,分别是2012年的4.3倍和2.0倍。
三、工业经济实力不断增强
工业经济稳定增长。2013-2022年,全州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7.9%。2022年,全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58家,比2012年增加151家,增长61.3%。新兴产业快速发展。2013-2022年,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加值年均增速高于全州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16.3个百分点。2022年,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10.9%,风力发电从无到有,2022年风力发电量达到23.11亿千瓦时。产业结构逐渐优化。2022年,全州共有30个工业行业大类,占41个工业行业大类的73.2%,基础材料、新型建材、生态特色食品作为州级主导产业,县(市)主导产业、特色产业初步成型。台江新能源动力电池产业,镇远大数据电子信息产业,炉碧园区玻璃产业正逐步形成。园区基础设施不断提升。黔东南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获省批复,全州15个工业园区(含省级工业园区9个)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实现“七通一平”以上,天柱化工园区成功创建省级化工园区,炉碧经开区纳入国家级经开区培育对象。大数据发展步伐不断加快。在社会治理、服务民生、乡村振兴等方面推出了一批大数据应用典型案例,其中“通村村”平台被交通运输部明确全国推广。建设“一云一网一平台”,全面接入云上贵州“一朵云”,建成政务服务“一张网”。
四、建设领域高质量发展
有效投资持续扩大。2013-2022年,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9.4%,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7个百分点。投资结构优化升级,第一产业投资年均增长23.2%,增速高于全部投资13.8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年均增长4.1%,其中工业投资年均增长7.8%,第三产业投资年均增长9.9%,其中教育投资年均增长20.9%,卫生和社会工作投资增长29.6%。2022年,第三产业投资占全部投资的比重为72.5%,比第二产业投资高52.3个百分点。基础设施投资年均增长7.3%,其中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投资年均分别增长19.0%、13.0%,增速分别高于全部投资9.6、3.6个百分点。综合交通设施实现跨越式发展。2022年,全州公路里程达30627公里,较2012年增加3627公里,全州高速公路通车里程1192公里,占全省的七分之一,比2012年提高799公里,剑河至榕江、三穗至黎平、贵阳至黄平等高速公路建成通车,有力推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高速铁路从无到有,沪昆高铁、贵广高铁穿境而过,2022年境内高速铁路里程达到290公里,黔东南成为贵州省南下珠三角的“桥头堡”。水利设施不断完善。十八大以来全州累计实施的骨干水源工程71座,建成51座,增加蓄水能力4.35亿立方米,增加年供水能力5.63亿立方米,工程性缺水得到明显改善。期间,全州先后开展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农村饮水安全三年攻坚决战行动等重要工作,共建设农村饮水安全工程11224处,覆盖全州412.6万人。2022年,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1.1%,农村集中式供水人口比例达到96.3%,实现农村饮水安全全覆盖。房地产业持续增长。2013-2022年,房地产开发投资年均增长6.4%。2022年,房地产开发投资占全部投资的比重为28.2%,比2012年提高5.0个百分点;房屋施工面积224.31万平方米,年均增长9.0%。
五、消费市场提质扩容
市场规模稳步扩大。2016年、2019年全州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先后突破400亿元和500亿元,2022年达到627.44亿元,是2012年的2.8倍,2013-2022年年均增长11.0%。疫情期间,全州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2020年-2022年全州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三年平均增长7.4%,消费市场持续稳定发展。城乡市场共同壮大。2022年,城镇和乡村消费品零售额分别达478.11亿元和149.33亿元,2013-2022年年均分别增长10.1%和13.0%;乡村消费品零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由2012年的19.9%提高至2022年的23.8%。网络消费稳定发展。线上购物成为老百姓重要消费渠道,2022年全州限额以上单位通过网络实现的商品零售额同比增长5.8%。绿色消费蓬勃发展。随着绿色环保理念逐步深入人心以及市场供给能力不断优化提升,能耗水平较低、减碳低碳等绿色商品消费快速增长,相关产品市场认可度持续提升。2022年全州新能源汽车类商品零售额同比增长67.2%。旅游消费提质升级。2022年全州旅游总人数达6266.06万人次,是2012年的2.6倍,旅游总收入639.23亿元,是2012年的3.2倍。2022年全州旅游及相关产业增加值69.98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5.4%,占比较全省高0.9个百分点。党的十八大以来,镇远古城成功创建5A级景区,全州实现5A景区“零突破”,全州A级景区达到81个,实现16个县(市)全覆盖。镇远古城文化步行街入选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西江苗寨入选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下司古镇入选省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剑河温泉被评为金汤级温泉度假地,施秉杉木河夜漂带火“夜经济”,“桥头堡专列”开通大湾区游客打卡黔东南。
六、生态文明建设扎实推进
生态环境不断向好。十八大以来,黔东南州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全州生态环境质量改善成效显著,全州城市(县城)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为98.9%,县城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100%,全州42个国控、省控地表水考核断面水质优良比例持续保持100%,其中纳入国家地表水考核断面水环境质量状况排名再创新高,2022年度位列全国地级市第三位,稳居全省首位。完成凯里、黄平、施秉等10个县石漠化综合治理面积89平方公里,新增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68.62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提升至68%,位居全省第一位。人居环境持续改善。2022年全州城市(县城)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98.72%,比2012年的42.4%大幅提高56.3个百分点。节能降耗成效显著。据初步统计,2022年全州单位GDP能耗较2012年累计降低42.3%,年均下降4.9%,比上年提升0.1个百分点。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成效显著。黔东南州麻江县乌卡坪生态蓝莓产业园获得授牌,成为首批6个贵州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之一。雷山县纳入全省生态产品总值核算试点县。剑河县纳入全省林业碳汇试点县,“绿水青山”价值量化路径进入加快探索阶段,印发实施《剑河县林业碳票管理办法》,完成全州首例碳票担保质押。雷山县审理了全省首例破坏生态环境认购“碳汇”案,发出全省首份《碳汇认购令》和《碳汇认购协议司法确认书》,将“碳汇”工具引入司法实践,得到最高人民法院肯定。
七、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居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2022年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9299元,比2012年提高20468元,2012-2022年年平均增长7.6%;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3148元,比2012年提高8523元,2012-2022年年平均增长11.0%;城乡收入比由2012年的4.07缩小到2022年的2.99,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水平稳步提高,差距持续缩小。社会保障更加有力。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工伤保险参保人数、失业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452.39万人、232.08万人、22.99万人、40.98万人、14.71万人,相应基金支出分别达到48.27亿元、8.92亿元、0.54亿元、1.00亿元、1.06亿元。全州城乡社区服务设施数2763个,其中敬老院53所。2022年全州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为235302人,仅为2012年的25.2%,最低生活保障人数减少明显,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卫生健康服务能力提升。医疗卫生体系不断健全,2022年全州各类卫生机构数3700个,比2012年增加35个;床位数29047张,比2012年增加14117张,是2012年的1.94倍,全州卫生机构从业人员数31712人,比2012年增加11245人,其中执业医师数量10168人,比2012年增加5274人。全州每千人口医生数量、每千人口床位数分别为2.73人、7.78张,与2012年的1.07人、3.25张相比,分别实现翻番,全州建成州、县、乡三级远程医疗服务体系,实现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规范化建设全覆盖,医疗供给能力显著增强。教育普及程度明显提高。2022年,全州各类学校2288所,比2012年增加345所;各类学校专任教师数达到54323人,比2012年增加12567人;各类学校在校学生数达到92.29人,比2012年增加12.59万人。基础教育发展指数不断提升。2022年全州学前三年入园率、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分别为92.92%、96.52%、92.93%,分别比2012年提高26.23、15.24、27.97个百分点。
展望未来,全州上下将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始终牢记嘱托、感恩思进、感恩奋进,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重大决策部署、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统筹发展和安全,坚持围绕“四新”主攻“四化”主战略,按照“扬优势强产业,补短板惠民生,防风险保稳定”的要求,扎实抓好各项工作的落实,努力当好新时代新征程上的后发追赶者、典型实践者、创新探索者,奋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建设。